2020年以来,长宁县法院积极主动把司法工作融入党委、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中,秉承“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理念,依托“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
构建诉源治理“1+2+3”模式,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路
径,助力一站式多元解纷。今年上半年,长宁县法院新收案件总量2150件,同比下降8.9%,一审收案变化率为-23.78%,诉讼案件出现负增长,诉源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面设立“一个中心”。以诉讼服务中心为支点,设立包括四个人民法庭在内的“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靠前指挥亲自抓,分管领导督促落实具体抓,立案庭统筹协调全面抓的工作格局。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主动汇报诉源治理工作,推动制定诉源治理指导意见,将万人起诉变化率、矛盾纠纷增长率纳入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创建淯江和碧玉两个“无讼社区”,在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就地开展普法宣传、释法答疑、巡回审判等工作,将诉讼服务资源力量下沉、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县委政法委的协调下,强化司法与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三方互动”,与县司法、公安、仲裁委等“多元化解”职能部门对接,推动建立以社区警务室、“公调对接”调解室、司法所等共同参与的“3+N”联调工作机制,开展基层矛盾化解、公共法律服务等工作,促进多元共治实质化。
四个人民法庭加强与镇委、镇政府、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和村委会的联系,将派出法庭立案受理的民事纠纷纳入党委政府的大调解格局中,建立服务乡村振兴联动共建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建设“两个平台”。立足诉讼源头,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集诉讼辅导、诉前鉴定、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跨域立案、诉调对接、涉诉信访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诉源治理服务平台。
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商事案件,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不宜调解的,在征求当事人双方的同意后,其他全部纳入线上调解平台,由中心调解员分流后进行诉前调解。通过“诉讼辅导室、律师调解工作室、特邀调解员工作室、速裁法官工作室”等专业化诉调对接工作室“四轮驱动”诉源治理实质化。
成立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四川省首席人民调解员吴诗华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开展对辖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诉调对接工作等。构建覆盖全县各乡镇的便民调解网,从立案、审判、执行等各环节加强与各镇街道网格管理中心的对接,协助法院诉前调解、送达文书、查人找物。今年以来诉讼辅导2000余人次,委托、委派调解530件,调解成功213件,调解成功率为40.1%,让大量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利用“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在经济开发区搭建“党建+审务诉源治理工作站”、在竹海景区设立“两海新区诉讼服务站”、在竹都律师事务所设立“诉讼服务站”,积极引导当事人使用四川移动微法院和最高院搭建的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辅导、诉讼材料收转、在线咨询、诉前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等“一站式”解纷服务,延伸诉讼服务半径,切实推动“诉非衔接直通车”驶入多元化纠纷解决“快车道”。通过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人性化引领等有力举措,形成长宁特有的纠纷化解模式。今年以来,我院通过四川移动微法院已受理民事、执行案件共计2165件,调解平台已吸纳调解人员35名,对接调解组织4家,上半年通过调解平台诉前调解及诉中调解成功案件296件,司法确认47件。
三是做优做强“三个团队”。优化分调裁审,建立“快简繁”三个团队,实现案件审理快慢分道。成立快审、简案、繁案团队,采用“快简繁”的创新模式,实现案件调解前置、简案快审、难案精审。速裁快审团队设在诉讼服务中心,由精英法官带领优秀团队对于金融借款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服务合同等系列性、群体性或关联性案件,推广类案集中办理,示范诉讼等方式,简化裁判文书制作,探索要素式、表格式裁判文书,并与诉讼辅导室、律师调解工作室、特邀调解员工作室密切配合,用较少的审判资源审理更多的案件,充分发挥“1+1>2”的团队力量和集体智慧。2020年以来速裁团队受理案件502件,成功结案件487,调解成功案件163件,平均审理时限为3.69天,真正实现了案件快审速结的目标。
长宁县法院将不断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精神,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衔接顺畅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回应群众期盼,在诉源治理工作中书写“长宁经验”,奏响化解纠纷的“大合唱”。(李娟)